新闻中心 News 分类>>
击剑小将姜鑫瑞,剑锋所指皆信念,赛场所向皆磨砺
在刚刚落幕的2025年全国青少年击剑公开赛U14组佩剑个人赛中,一位来自江苏的年轻选手姜鑫瑞脱颖而出,以凌厉的攻势和沉稳的心态连胜五场,最终摘得银牌,这位年仅13岁的小将赛后接受采访时说道:“比赛让我更加自信,而站在场上那一刻,我明白只能靠自己。”这句话不仅道出了击剑运动的本质,也折射出新一代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心声。
剑道上的独舞者:每一剑都是自我的较量
佩剑比赛节奏极快,胜负常在电光火石间决定,姜鑫瑞在与广东选手的决赛中,一度落后4分,却毫不慌乱,连续变化战术,最终将比分追至14平,尽管最后一剑惜败,但他在赛场上表现出的心理素质远超同龄人。
“上场之后,所有杂念都消失了,眼里只有对手的剑和自己的剑,”姜鑫瑞描述比赛时的状态,“教练的指导很重要,但真正交手时,一切发生得太快,只能靠自己瞬间的判断。”这种独立思考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,让在场的教练和裁判都印象深刻。
从羞涩男孩到自信剑客:击剑带来的蜕变
姜鑫瑞接触击剑源于五年前学校开展的“击剑进校园”活动,当时身高不出众、性格内向的他被教练看中,认为他具备击剑运动员需要的专注力和敏锐性。
“最初只是觉得穿上击剑服很酷,”姜鑫瑞笑着说,“但真正开始训练后,我发现自己爱上了这项运动,它不需要依赖团队配合,每个人都是独立作战,这很适合我。”
姜鑫瑞的母亲告诉记者,击剑让儿子有了明显变化:“以前他比较胆小,上课不敢发言,经过几年训练,他不仅身体强壮了,更重要的是变得自信了,做事更有主见,连学习成绩也提高了。”
孤独与成长:剑道上的自我对话
击剑被称为“格斗中的芭蕾”,兼具力量与优雅,但同时也是极为孤独的运动,选手上场时,没有队友可依赖,所有决策和后果都由自己承担。
“有时候会很紧张,特别是大赛前,”姜鑫瑞坦言,“但一旦戴上护面,拿起剑,我就进入了自己的世界,输赢都在自己手上,这种责任感迫使你成长。”
他的教练李建国表示:“姜鑫瑞的成功不在于天赋异禀,而在于他能够接受这种孤独,并将其转化为动力,每次失败后,他都会自己看录像分析,这种自律和自学能力很难得。”
2028奥运愿景:新一代运动员的梦想
随着2025年奥运周期的开启,中国击剑队正在积极备战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,虽然姜鑫瑞目前还只是青少年组的选手,但他已经进入了国家青年队的视野。
“我的目标是进入国家队,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,”姜鑫瑞眼神坚定地说,“我知道这条路很长,需要一步步来,现在的每一场比赛都是积累经验的过程。”
国家击剑队总教练王海滨近期曾表示:“我们发现新一代击剑选手有个特点:他们更加独立自主,善于思考,心理素质更好,这些品质在国际比赛中至关重要。”
击剑运动的新生力量:从校园到赛场
近年来,中国击剑协会推行的“击剑进校园”计划已初见成效,像姜鑫瑞这样从学校选拔出来的苗子越来越多,他们不仅丰富了击剑人才储备,也为这项曾经被视为“贵族运动”的项目带来了新气象。
2025年新修订的《青少年体育发展规划》特别强调个人项目的发展,击剑作为重点扶持项目之一,获得了更多资源投入,各地体育馆增加了击剑设施,专业教练到校指导,赛事体系也更加完善。
“现在选择击剑的孩子越来越多,”姜鑫瑞的教练告诉记者,“不像我们那个年代,现在孩子们有条件从小接受专业训练,他们的起点更高,未来可期。”
平衡之道:剑尖上的学业与梦想
作为一名初中生,姜鑫瑞同样面临着学业与训练的双重压力,他每周训练20小时,同时还要保证文化课不落后。
“时间管理是关键,”姜鑫瑞分享自己的经验,“训练时全心投入,学习时高效专注,其实击剑培养的专注力对学习也有帮助,两者是相通的。”
他的班主任老师表示:“姜鑫瑞在班上成绩中上,虽然因为比赛偶尔缺课,但他总会主动补上,击剑培养了他的责任感和毅力,这些品质也体现在学习上。”
未来可期:银牌只是起点
虽然这次比赛与金牌失之交臂,但姜鑫瑞的表现已经引起多方关注,赛后已有体育名校向他抛出橄榄枝,提供更好的训练和学习环境。
“这次比赛我学到了很多,”姜鑫瑞反思道,“特别是决赛,让我看到自己还需要加强防守反击能力,回去后要有针对性地训练。”
他的父亲告诉记者:“我们不会给孩子太大压力,重要的是他从中获得快乐和成长,看到他通过击剑变得自信、独立,我们比看到他拿奖牌还高兴。”
击剑场上,姜鑫瑞与对手敬礼后转身离开,他的背影在场馆灯光下显得既单薄又坚定,这把剑引领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,而路上的每一步,都由他自己踏出,正如他所说:“场上只能靠自己”,但正是这种孤独中的自强,塑造着中国体育的未来之星。